琺瑯彩瓷器是清代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朝極為名貴的宮廷御用瓷器,從誕生、發展到漸漸衰落,只有百余年的時間,為清代宮廷壟斷,專供皇帝、妃嬪玩賞和宗教、祭祀的供器之用,其制作風格和畫意也是完全秉承統治者的旨意,其中不乏皇帝本人的親自指點,屬于專供皇帝和皇后玩賞的藝術珍品。
琺瑯彩瓷器一直以來在收藏界價格很高,它的美無與倫比,早已被收藏家們認知。琺瑯彩瓷是清代唯一在皇帝直接授意下創燒的,其藝術風格適應皇室富貴華麗的裝飾需求,較之于當時流行的斗彩、五彩瓷更具魅力。琺瑯彩瓷一經問世就秘藏于皇宮內苑,專供皇室賞用,民間一般只聞其名卻未見其物。在中國歷史上,琺瑯彩瓷僅見于康、雍、乾三朝,是一種極名貴的宮廷御用瓷,而且產量極少。清代所有的瓷器都在景德鎮燒制,唯有琺瑯彩瓷器作為皇室御賞器,在宮中專制。燒制原材料都是從景德鎮官窯精挑出潔白細膩之瓷胎,再送往宮中造辦處,由如意館宮廷畫師(而非工匠)再加繪琺瑯彩飾,在爐中以低溫燒成。所以,在歷代瓷器中,琺瑯彩瓷造價貴,藝術水平高,被喻為“官窯中的官窯”。
以此款康熙黃地琺瑯彩五龍戲珠碗為例,其造型端莊,制作工藝精良。碗內外滿施黃釉為地,釉色純正,賞心悅目,品格不俗。通體琺瑯彩繪龍紋,龍具五趾,身軀矯健,靈動活現,頗具氣勢。海浪紋為底層鋪墊,浪花騰轉,波濤洶涌。其上龍紋間穿插云紋、火焰紋,口沿一圈飾如意云頭紋。此器工藝絕妙,線條流暢,氣勢磅礴,刻工細膩,技法高超。
低溫黃釉瓷器創燒于明洪武時期景德鎮官窯,其后歷代多有燒造。因其常以澆釉法施釉,故有“澆黃”之稱,而顏色嬌嫩者,又有“嬌黃”之美譽。“黃”與“皇”諧音,故此釉色之黃象征皇權之尊貴,因此,黃釉瓷器僅限于御用。尤其是里外黃色的御用瓷只供帝王本人使用,而外黃里白則是供皇后或皇太后使用的專用瓷。以此類推:蘭、紫、綠等色分供貴妃、嬪妃、妃、答應等后宮妃子們所用。足見此器應為康熙年間宮廷造辦處御制的佳作。
縱觀近二十年的中國古代藝術品拍賣市場,瓷器價格節節攀升,屢創新高,而琺瑯彩瓷器在我們的陶瓷發展史上占有其重要的席位,由于其高貴出身,燒制工藝復雜,所以數量稀少,流傳到民間的數量更為有限,在拍賣市場,就會出現很高的拍賣價格問世,很多藏家也都以擁有一件琺瑯彩瓷為榮。